奔馳的駿馬、樸實的采礦工,走進遂昌金礦的廣場,矗立著一座座雕塑,若不是周邊群山的提醒,則使人忘記身處礦山,仿佛置身于城市公園之中。這是遂昌金礦“低碳”運動的成果。
遂昌金礦在生產過程中,對產生的廢機械、廢氣、廢水和廢礦洞進行低碳化處理,不僅為企業帶來上千萬元的經濟效益,而且減少碳排放,保護了生態環境,創新了可貴的旅游資源。
廢舊設備變成雕塑群,再現礦山歷史
幾個從廢棄機器上拆下來的齒輪、鋼板,經過組合、拼接,竟變成了一匹雄健的駿馬;廢棄的水泵和幾根鋼管通過巧妙焊接后,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活靈活現的機器人;一個被淘汰的變壓器,一劈兩半立在公園里,讓人充滿遐想……
過去,礦山廢舊設備機械除一部分當作廢銅爛鐵,被送進廢品收購站外,大部分往往直接丟棄在荒野中,浪費資源的同時,還對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。如今,遂昌金礦聘請浙江省文聯、浙江城雕院,利用廢舊器械完成了以“歷史的星空”為主題的雕塑群,“礦工之歌”、“湯顯祖與礦工”、“點石成金”和各種焊接雕塑小品等眾多作品,分布在公園的不同區域和部位。
這些早已被工人們所熟識的零件,經過創造性組合和拼接,獲得了第二次“生命”,成為了藝術品。廢棄機械的低碳化運用,給金礦旅游提升了品位。
走低碳經濟之路,變“三廢”為寶
為了有效保護生態環境,提高經濟效益,遂昌金礦化大力氣處理工業“三廢”,確保工業廢水達標排放。目前,遂昌金礦全泥氰化金的回收率在95%以上,冶煉回收率達到98%以上,含氰工業廢水的產生量減少90%,并且全部廢水得到了循環利用。統計數據顯示:僅實施含氰工業廢水零排放一項,每年減少含氰工業廢水排放20多萬噸,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后,帶來間接經濟效益40多萬元。
金礦在30多年的開采過程中,曾經征用大量山地作為工業用地,用于尾礦石和礦渣堆放。隨著生產重心的轉移,遂昌金礦的廢棄礦區逐漸成為了草木難生的亂石崗,不僅影響著礦山公園的整體美觀,還極易造成土地荒漠化。
為了減少廢石對生態環境的破壞,讓廢棄礦區恢復生機,遂昌金礦一方面利用先進的充填技術,在井下生產過程中將廢石大量地充填采空區;另一方面專門買來泥土,總共投入了250多萬元對廢棄礦區的亂石崗進行復墾改造。
現在遂昌金礦8個點的廢棄礦山搖身一變,成為了113.5畝良田。國土資源部門專家現場踏勘后一致認為,新開耕地耕作層深厚, 土壤條件較好,適宜種植糧食作物。在復墾的土地上種上樹木、蔬菜等綠色植物,不僅美化礦區的環境,還增加了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碳匯功能。
廢棄礦洞成旅游“金礦”
遂昌金礦是我國著名的金、銀等多金屬礦產區。長達千年的開采歷史,造成群采坑、廢石堆分布零亂,塌陷時有發生,形成地質災害隱患。
經過長期探索,遂昌金礦探尋到了一條新路徑———將礦山的千年礦業文明、礦業地質和遺址進行整合,建設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。2003年遂昌金礦先開辟了一條廢棄坑道做試點,展示南宋時期的部分礦業遺跡。當時雖然展區設施簡陋,但還是吸引了不少感興趣的游客,首開麗水工業旅游的先河。
唐代金窟是金礦去年開放的一個核心旅游景點,是遂昌金礦技術人員在集中清理古礦硐區時發現的,被國內外專家稱作是人類創造智慧的一項杰作,具有極高的遺產價值和旅游開發價值。它位于整個古代金窟的最上部,是空間面積最大、燒爆法采礦遺跡最多和保持最完整的硐窟。該硐窟開發后,可以向游客展示更詳細、更全面的古代礦業文化,游客可以在該金窟看到古人“燒爆法”采金的真實遺跡。唐代金窟還充分融入了文化元素,新開發了“草鞋換粥”典故、文天祥詩文、正氣亭、風雨亭、摩崖石刻等景點。
如今,4A級景區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,是首家獲得“中國黃金之旅”稱號的單位,并通過國土資源部組織的評審,成為全國首批、浙江省惟一的國家級礦山公園。